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中国舞蹈红色遗产的活化路径

作者:朱奕 来源:2025年第18期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08时3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中国舞蹈红色遗产的活化路径.pn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中国红色舞蹈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和时代主题紧密相连。推动中国舞蹈红色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语言和新平台,完成从“政治符号”到“文化基因”的深层转化。

回归“身体规训”本质,强化身体语言的情感叙事功能。身体作为情感叙事的载体,在红色舞蹈创作中具有核心地位。应避免概念化、口号化的表达方式,深入挖掘身体动作的情感表现力和叙事潜力。通过系统性训练与情感体验,将革命历史与英雄事迹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艺术语言。在创作中注重动作设计的创新与细节刻画,防止符号堆砌和机械重复。可建立跨学科合作的“身体叙事工作坊”,邀请历史学者、革命后代、编导与舞者共同参与,从历史细节和个体记忆中汲取灵感,增强动作的情感层次与叙事深度。同时,融合现当代舞台技术,提升演出的沉浸感和艺术感染力,实现从单向宣传向情感共鸣的转变。

构建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机制,推动红色题材的语境创新。结合“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拓展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鼓励创作团队深入基层,挖掘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与故事,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科技创新等现实主题。如,通过舞蹈语言展现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党员、科技工作者与普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创作一批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创作中应注重历史与当下的精神衔接,既尊重革命历史的内在逻辑,也呼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通过举办“红色舞蹈创作营”“主题双年展”等活动,搭建青年编导与老一辈艺术家的交流平台,鼓励以新视角、新手法重新诠释红色经典。

建立活态传承体系,推动红色舞蹈融入社会公共空间。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构建多层次、社会化的红色舞蹈传承生态。在基础设施方面,依托文化馆、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设立红色舞蹈传习点、社区工作坊和校本课程,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材与普及读物。在传播推广方面,建设红色舞蹈数字资源库与线上平台,借助短视频、直播、虚拟演出等形式扩大传播覆盖面。同时,积极推动红色舞蹈“走下去”,结合重大节庆,组织汇演、展演等群众性活动,吸引业余团体、学校社团和文艺爱好者参与创演。建立传承人认定与扶持机制,鼓励老一辈艺术家传授技艺、培养青年骨干,通过常态化、仪式化的艺术实践,增强红色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能见度、可学性与参与度。

探索“数字孪生”与“跨媒介叙事”赋能红色舞蹈新形态。创新引入数字技术,对经典红色舞蹈作品进行高精度动态捕捉与三维建模,构建可交互、可溯源的红色舞蹈数字资产库。借助人工智能动作生成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红色舞蹈体验项目,使观众得以“进入”历史场景,与虚拟演员共同完成舞蹈叙事,实现从“观看”到“体验”的身份转变。同时,推动红色舞蹈跨媒介故事世界的建设,围绕同一主题开发舞蹈剧场、网络短剧、动漫游戏、数字藏品等多形态产品,形成“一红多创”的内容生态,拓展红色精神传播的维度与广度。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