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抗战培训:铸甲砺剑为救亡

作者:肖燕婷 刘林翔 来源:2025年第17期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08时25分41秒 编辑:杜庭语

抗战培训:铸甲砺剑为救亡.png

“我们迎着大时代的巨浪,勇敢热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紧学习,奋勇救亡,在这里锻炼的意志成钢……”1938年湖南省邵阳县塘田战时讲学院院歌,唱出了中华民族觉醒年代湖南抗战培训的核心精神。当历史聚焦三尺讲台,这里不是沙场却胜似沙场,笔杆化作枪杆、讲义浸透硝烟,三湘四水涌动的,是一代青年以知识铸甲、以信仰砺剑的精神激流。湖南,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重要战场,书写了中国文化抗战史中的独特篇章。

现场探寻:烽烟不绝读书声

登上塘田市老街背靠的芙蓉峰,可见夫夷江在白石潭划出圆弧,蜿蜒至花园桥又急转大弯。河道的峰回路转中,藏着60余间青砖木结构建筑群。这里曾是1938年吕振羽创办的抗战教育基地——塘田战时讲学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长驱直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精辟阐明持久抗战方针和抗日游击战战略思想,共产党人纷纷投身抗日救国的事业。

出生于夫夷江上游金称市的共产党员吕振羽,当时接到党组织从延安发来“回湘开荒”指示,从北平回到长沙,筹组“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等组织,创办《农村工作》《中苏文化》等进步刊物,进行抗日文化宣传与组织活动。

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深受毛泽东抗日论述的启发,撰文《日寇侵略之史的认识与历史给予我们的试炼》提出:中华民族必须团结奋起。要阻逼日本帝国主义“神风”,需大批仁人志士领导群众抗日,而仁人志士需进行文化、思想、军事武装,才能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

1938年6月,在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的支持下,吕振羽联合翦伯赞等学者名流,创建塘田战时讲学院。这所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以“忠诚勤敏”为校训,“精诚团结、英勇活泼、紧张严肃”的院风与延安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南北呼应。如果说延安抗大是革命老区培养党的高层抗日干部的摇篮,那么塘田战时讲学院便是国统区基层抗日干部的革命熔炉。

塘田战时讲学院围绕抗战救国开设课程,《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大众哲学》等被选为教材,内容涉及国文、数学、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战争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极强。被学生称为红色教授的吕振羽,亲自讲授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因史实翔实、分析透彻,备受学生欢迎。

学员中有热血青年学生,也有渴望抗战的工农骨干。他们白天学习《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术》,夜晚讨论时局至灯火阑珊。吕振羽《塘田杂咏·平石潭》“三千民校俊男女,五百黉墙铁甲兵”的诗句,便描绘了当时的办学盛况。

学院除在学生中发展革命力量,还注重提高百姓文化素养,发动群众抗日。举办的民众识字班,课程除识字、造句,还有社会情况和抗战形势分析。街头剧团和歌咏队多次在周边村庄、集市演出,宣传抗日。离塘田战时讲学院几十里远的小学,也邀请学院的学员去任教。

1939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动用军队查封学院。虽然学院创办仅8个月,但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许多人后来走上抗日前线,或去延安,或做地方工作”。塘田战时讲学院解散,党组织在附近的油塘村李家大院举办了两期党训班。部分学生党员受党组织委托,在武冈、新宁、城步、绥宁、洞口等地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填补了抗战时期党在这些地区的空白。

今天,夫夷江水滔滔依旧,从历史尘嚣中奔来,汇入时代沧海。伫立院中,斑驳院墙、静默石碑、泛黄学员笔记,让人仿佛回到80多年前,只见学院的学员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如冲锋陷阵的勇士,携手并肩走向光明,成为创造新中国的干将。

历史回响:岁月长铭报国情

从湘西山地到湘中丘陵,从城市街头到偏远乡村,中共湖南地方组织以笔为枪、以讲台为战场,通过开办战时学校、组织游击训练班、创办救亡图书室等方式,为抗日救亡输送数千名骨干人才。这跨越山川的觉醒长卷,是湖湘儿女用热血绘就的抗战史诗,也是中华民族从沉睡到奋起的惊雷序章。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来抵抗侵略。徐特立、王凌波受命在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这一看似普通的机构,成为中共在湖南公开活动的枢纽。他们以《观察日报》《抗战日报》等为载体,将党的理论著作传播至三湘四水,让“全面抗战”“持久抗战”主张深入人心。

1938年3月,中共湖南省工委在平江悄然开办党员短训班,30余名县工委干部接受秘密培训。这种模式迅速在长沙、邵阳、衡阳等地推广,7期培训班累计培养200余名区级干部。这些骨干如星火燎原,在湘资沅澧流域深入工厂、学校、农村,点燃信仰火炬。

在抗战培训中,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堪称国共合作典范。1939年2月至1940年3月,叶剑英带队参与教育工作,将中国共产党“持久战”“游击战”等军事思想,通过3000余名受训军官传播至各战区。周恩来在此做《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报告时,礼堂内外挤满听众,原定两小时的演讲因学员恳请延长至3小时。这种湖南战时教育创新,不仅使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人心,更增强了学员们的抗日斗志和必胜信心。

湖南抗战培训还有华容东山战时中学、郴县抗日骨干培训班、桂阳战时中学等。这些教育机构规模不一,却共同构筑起覆盖全省的立体教育网络。在这里,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交汇融合,知识分子走出书斋传授知识,民众怀揣朴素爱国情怀接受滋养;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课堂讲授与战场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独特有效的抗战教育体系,使湖南抗战培训事业结出丰硕果实。

抗战培训提升了抗战能力。3次长沙会战中,受训学员展现出卓越战术素养。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牵制日军40万兵力,毙伤14万余人,挫败了其速战速决计划。湘西会战中,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以芷江机场为盟军基地,有效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抗战培训巩固了统一战线。衡阳保卫战前夕,中共地下党员组织铁路工人破坏株洲至耒阳段铁轨,阻碍日军机械化部队进攻。作为抗战大后方,湖南民众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前线,1941年捐购机款逾700万元,可购飞机50架,居全国之冠。

抗战培训推动了文化教育和精神传承。抗战期间,湖南战时教育进入“黄金时期”,塘田战时讲学院、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等坚持在战火中办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迁至南岳后,朱自清、冯友兰等教授以诗明志。各地民间培训通过识字运动、开办夜校、组织街头剧团等方式,唤醒民众救亡意识,提升民众文化水平,为持久抗战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

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湖南抗战培训的精神遗产愈发珍贵。“与阵地共存亡”的决绝、“把革命种子撒播到各县”的远见、“战斗生产两不误”的智慧,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精神丰碑。

今天,重温湖南抗战培训的峥嵘岁月,不仅是铭记战火中淬炼的青春,更是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对信念的坚守、对智慧的追求、对民族命运的担当,将永远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奋勇向前。

连线专家:吕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用真理武装头脑、以民族大义凝聚亿万民心,凭借思想、路径与民心的三重锻造,让中国以弱胜强,在血火中铸就永恒胜利丰碑。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中国近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之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吕坚,为我们揭开中国抗战培训铸就胜利之魂的壮阔篇章。

精神永续的抗战丰碑

1937年的延安窑洞里,一盏昏黄马灯映照在学员笔记扉页,上面书写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显得格外遒劲。这盏灯火不仅照亮黄土高原夜空,更点燃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火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一场跨越山河湖海、贯通工农商学兵的全民培训运动轰轰烈烈开展,铸就抗战史上最壮阔的精神长城。

政治教育革新是这场抗战培训的灵魂。“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办学8期,培养10万余名军政干部。“到延安去!”成为抗战时期最流行的自豪口号。爱国青年冲破封锁,从四面八方汇聚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真理。他们以苦为乐、为荣,只为掌握改变民族命运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教育方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随延河波浪流入每个学员心中。

这场抗战培训在军事训练领域开辟全新路径。太行山上,八路军开办学习班,课堂设在青纱帐与地道中,战士们白天握锄头,夜晚执笔杆,在识字课本与步枪刺刀间完成从农民到战士的蜕变。新四军在江南水乡独创“水上练兵法”,战士们枕船橹听战术课,摇橹桨练射击,芦苇荡成天然战术演练场。各根据地普遍推行的“军事民主”制度,即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催生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人民战争智慧结晶,令人惊叹。

抗战岁月里,民众动员展现的超凡智慧最触动人心。妇女干部学校作为“红色娘子军”摇篮,不仅教授知识启蒙,更倡导“妇女能顶半边天”。“小八路”们唱着自编《儿童团歌》,以“五不誓约”锤炼革命意志,稚嫩脸庞上满是保家卫国的坚定。敌占区老百姓也自发组织“识字班”“地下课堂”,在日军眼皮底下掩护伤员、传递情报,让抗日救国种子在黄土地生根发芽。

抗战教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办抗大、陕北公学、鲁迅文艺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干部培训学校,各根据地不同层次培训学校恢复重建,并以多种方式开展社会教育,培养众多优秀军政人才,普遍增强根据地群众民族意识。这不仅彰显知识力量,更是一种文明在战火中涅槃重生的壮丽图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全国抗战培训如一座精神丰碑,至今闪耀真理光芒。战火中诞生的教育传奇,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淬炼出的教育智慧正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