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高校肩负立德树人重任,要将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培养摆在重要地位,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把党的领导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一要发挥党委领导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主抓,宣传、统战部门统筹,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机制,推动构建党建引领、部门协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多元责任体系,形成多部门、多学院共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合力。二要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体系化的基本制度规范和价值准则,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量化评估、典型带动、跟进压实的评估激励机制。三要优化完善考核体系。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布局,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任务清单,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以责任考核促进该项工作取得成效。
把思政课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思政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开展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要阵地。一要做好整体规划。着力出台思政课程建设办法,培育立项课程思政项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二要夯实师资队伍。锚定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育人队伍建设目标,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师+专业导师+行业模范”教学团队,将育人成效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三要做好多元协同。一方面要整合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将校史文化、地域特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把“三全育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体”。“三全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抓手。一要联通全主体链。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委在育人格局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以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参与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等行动强化示范效应,推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全领域育人主体深度协同。二要畅通全成长链。高校应持续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空间,围绕授理想之业、解成长之惑、赋成才之能等三个维度,做好学生引航、启航、护航等系列工作,实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思政教育模式,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三要融通全资源链。高校要主动适应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汇集产业、行业、企业资源,与龙头企业共建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育人平台;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联动协同机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