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美国霸权博弈下的“棋子”
“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联系到当前正处于深度调整中的美欧关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生前这句名言,能让我们看清楚百年巨变中西方政治伦理关系污浊不堪的底色。
把最近相继发生的美俄阿拉斯加会晤、欧盟“1+7”豪华阵营到访白宫以及美欧宣布达成贸易协议框架这3件大事作为整体来分析,便能勾勒出欧美关系的“进化”轨迹:曾经是盟友的欧盟已成为特朗普全球战略棋局中可以随意把玩的棋子。欧美关系的“不可逆”性变化,本质上是全球权力再分配的缩影。
美俄推杯换盏,欧盟“买单”
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后,美国政府在俄乌冲突上的种种举措,表面上是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和停火协议寻求出路,实则是一场针对盟友的大规模“财富迁移”与深度“战略捆绑”。在“美国优先”战略驱使下,特朗普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把俄乌冲突转化为地缘政治、地区防务上控制欧洲,经济上收割欧洲的筹码。
在自身安全和地区防务上,美国用赤裸裸的手段达到控制欧盟的目标。除必须实现国防开支占GDP5%的份额外,欧洲国家还需承担美乌武器采购协议的1000亿美元费用,另外有500亿美元无人机合作协议流向美国军工复合体。美国用一个个真金白银的防务“合作”项目,一点一点地掏空欧洲战略自主的根基。
关税战中,曾经高举“消除关税壁垒”大旗的欧盟,被迫签下带有明显不对等的欧美贸易协议。根据协议,除接受15%关税率,放宽汽车、农产品等领域市场准入外,欧盟国家还必须追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欧盟之所以接受如此不平等的条件,根源在于安全领域对美国的依赖。
俄乌冲突上,无论是拜登政府的拱火,还是特朗普政府的调停,虽然玩的手段各不相同,但利益却是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共同的出发点。俄乌冲突持续的3年多时间里,美国通过军火贸易和能源出口获利超2000亿美元,欧盟对乌援助总额超美国,却在未来决定俄乌冲突走向和未来地区安全保障的谈判中没有一席之地,活脱脱沦为美国地缘棋局下的“提款机”与“缓冲区”。
不妨将这次美俄首脑阿拉斯加会晤形成的共识,看作是今年2月中旬俄美双方利雅得会谈的重申——土地属于俄罗斯,资源属于美国,债务属于欧洲,荣耀属于乌克兰。这一讽刺性的“分配逻辑”,映射出美欧联盟的深层裂痕与全球秩序的裂变趋势。展望未来,美俄倘若在俄乌冲突上达成更高层面的利益交换,极有可能以牺牲欧洲整体利益为前提。
百年巨变下,欧盟正在边缘化
阿拉斯加会晤时美俄元首“惺惺相惜”,白宫会谈中美欧双方“主客分明”,二者之间的反差映射出百年巨变下欧盟影响力边缘化的境遇。
从发轫于二战废墟上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到致力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共同市场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20世纪90年代正式成立的欧盟,欧洲国家在一体化道路上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然而,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欧盟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外部环境层面,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稀释了欧洲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整体权重,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直接冲击战后形成的跨大西洋同盟根基;内部层面,债务危机、难民问题、英国脱欧等多重冲击接踵而至,暴露出欧盟应对系统性风险上的能力缺陷。
俄乌战争终结了欧洲大陆自科索沃战争以来长达20多年的和平红利。这场本世纪烈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地缘冲突,导致欧盟经济元气大伤、内部分裂加剧、对美依赖加深。基于“一致同意”原则的机制设计,导致欧盟在面对防务费用分摊、乌克兰危机、移民分配等紧迫问题时,往往陷入“议而不决”的僵局。这种“集体行动的逻辑困境”,恰好为美国对欧盟内部成员实施“分而治之”策略提供了最佳土壤。
欧洲正在经历一场源于力量结构变化、大国战略博弈和内部凝聚力挑战的深层冲击。欧盟已从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棋手,沦为“安全上依赖美国、战略上服从美国、经济上屈从于美国”的棋子。
“散装的欧盟”,很难抱团取暖
欧盟当前的尴尬处境,本质上是其内在矛盾在新时代的集中爆发。从理念层面看,“超国家主义”与“政府间主义”的争斗从未停歇。前者主张深化一体化,建立真正的联邦制架构;后者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反对过度集权。从利益结构看,欧盟内部南北鸿沟与东西裂痕交织。南欧国家因经济疲软要求内部给与更多转移支付,相对富裕的北欧国家则强调必须坚持统一的财经制度;在地区安全上,东欧国家视俄罗斯为主要威胁,主张强硬立场,西欧国家更倾向于对话缓和。这种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差异,让欧盟难以形成立场一致、行动统一的对外战略。
目前,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核心国家在内的21个欧盟国家,同时又是北约组织的成员国。这种双重身份的属性,导致欧盟在内部事务和重大战略上几乎不可能抵挡美国的干预、渗透。美国正是凭借着北约“盟主”的优势地位,既在世界范围内杀伐四方,同时又给一众“小弟”套上绳索。它既希望欧盟保持足够强大以分担责任,又害怕出现能与之抗衡的对手;既要求欧盟承担更多义务,又对其自身防务建设、产业发展、技术标准等众多领域设置障碍。因此,欧洲国家犹如架在火上的锅炉,既要承受外部加热的压力,又要警惕内部沸腾引发的爆炸。这就意味着一个“散装的欧洲”,在欧美关系进入前所未有大调整、大重构的关键时刻很难实现“抱团取暖”。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欧盟正经历自成立以来最深刻的合法性危机。欧盟能否走出困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追随、依附美国与坚持自主之间划清界限,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把握尺度。对于世界而言,一个强大的、自主的欧盟符合多边主义潮流;于欧盟自身而言,这既是生存所需,更是重拾尊严的必经之路。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