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星汉灿烂

作者:易鹰 来源:2025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08时0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星汉灿烂.png

日升月恒,璀璨星城。长沙,这片被誉为“屈贾之乡、楚汉名城”的土地,自古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屈原行吟江畔,贾谊谪居留墨,他们的精神如繁星闪烁,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而子弹库楚帛书、马王堆汉墓、走马楼吴简等重大考古发现,更让这座城市的文明瑰宝一次次惊艳世界。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初登帝位,即封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建立长沙国,定都临湘(今长沙)。其疆域鼎盛之时,涵盖今湖南全境及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部分地区。因吴氏长沙国“禅五世,以无嗣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景帝封其子刘发为长沙王。刘氏长沙国历8世9王,直至东汉光武帝十三年(37)降国为侯。光武中兴,匡复汉室,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正是出自长沙定王刘发一脉。长沙国绵延221年,见证了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兴盛与繁荣,成为郡国并行制时期独特的历史样本。

从蛮夷之地到帝国藩屏,长沙国的建立使湖南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空前密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繁荣,长沙也一跃而成为“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的国都,步入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从吴芮忠可著令的赤诚,到刘发筑台望母的孝行,再到贾谊安邦定国的担当,这些精神内核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特质一脉相承,奠定了长沙“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基因和底色。

2000多年过去,当大汉风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1972-1974年间完成考古发掘的马王堆汉墓,掀开了深埋地下的汉代文明画卷。咸嘉湖陡壁山上一座汉墓的发现则开启了另一段传奇。179根黄心柏木枋构筑的“黄肠题凑”是全国第二例、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该葬制实例,印证了《汉书》中“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皇家葬仪记载。结合出土文物,可以判定这是一座比丞相轪侯家族墓更高等级长沙国王后的墓葬。

此后,象鼻嘴、望城坡等王(后)陵相继发现,渔阳王后墓的发掘更荣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此,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向世人显现出迷人的魅力。从岳麓山到谷山,湘江西岸南北绵延约12公里的地带,26座王陵分布其间,以及中小型陪葬墓、墙垣等遗迹,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世所罕见,被誉为“汉代诸侯王陵寝的百科全书”。

汉王陵出土文物反映出的清晰文化层积,生动展现了越、楚、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路径和演进格局。部分珠饰文物佐证了长沙通过湘江、珠江水系参与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史实。也表明长沙是汉代南北文化、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

绵绵文脉,悠悠汉韵,奔腾不息的湘水见证了临湘城与汉王陵的千年守望。作为湖南省会长沙的城市综合博物馆,长沙博物馆保存着城市的“文脉”,一江之隔的对岸,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守护着城市“根脉”,共同滋养这座城市的独特气韵。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东汉曹操《观沧海》书写了大自然万千气象。“汉”原指银河,浩瀚永恒;长沙别称“星城”,如星辰闪耀。岁月不朽,文明不息。愿我们不断讲好长沙“汉文化”故事、擦亮“汉文化”名片,以观中华文化之沧海。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