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沃野千里话丰收
——宁乡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李立颖 杨军辉 盛佳欣 来源:2025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08时3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沃野千里话丰收.png

金秋时节,步入宁乡大地,稻香果熟,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宁乡,取“乡土安宁”之意。

炭河古城,沩水河畔。7000年人类聚居史、3000年建城史、1000年定县名史等跨越千年的历史禀赋,为这片毓秀之地种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放眼道路两旁广阔的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在金箔般的万亩田畴之上漾起涟漪。这不仅承载着千年的丰收祈愿,也闪耀着现代农业文明的辉煌。

宁乡,正从传统的农业沃土阔步迈向“科技粮仓”。这片古老的土地,以其深厚底蕴和创新精神,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持续创造“宁乡样板”,贡献“宁乡智慧”。

粮丰安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宁乡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党中央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宁乡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产量、调优结构;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构建起粮食安全发展新格局,实现粮食连年增产。2024年,宁乡农业总产值达258.7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90亿元,均稳居全省第一。

宁乡全面推行“农田三变”改革,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小户变大户、小田变大田、一般变高标,宁乡完成整治农田2.75万亩,田块平均面积从1.3亩扩大至5.1亩,新增耕地1424亩。“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灌溉效率提升30%、亩均产能提高15%。种粮大户杨志斌欣喜地说:“如今,亩均成本直降70元,我承包1300亩搞规模化经营,效益更好了!”

宁乡还推动省、市、县三级国企混改组建合资公司,探索“投资人+EPC+O”投融资模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运营,土地流转率高达68%,合作社服务面积达到5.1万亩。

观念一变天地宽。宁乡用系统、全局、现代化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真正交出了“粮丰安天下”的丰收答卷。

金壤结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农民种什么、养什么,跟着市场走,而不是跟着政府走。

近年来,宁乡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推广智能化农机装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现在咱种田的,也能穿着衬衫皮鞋干活了!”箭楼村圆湖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黄勇哈哈大笑,似乎从没苦过累过。他身后,无人插秧机整齐列队,育苗密室控温精准,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场景,正被数字大屏和机械轰鸣悄然取代。

在双江口镇极和智能育秧基地,负责人姜超给我们算了一笔明白账:“以前人工插秧,每人每天工钱200元,最多插一亩田。现在机插一天能完成50亩,亩均成本压到250元。享受政府补贴后,农民实际只出150元左右!”

宁乡全市拥有4座智慧化育秧工厂、1个专业病虫害防治合作社……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35%。一套融合“培地扩容、激光平田、因地选种、依茬搭配、机械密植、变量施肥、生防优先、梯级控害”为核心的“四高”关键技术体系逐渐成熟。

如今在宁乡,农业不再是“单一种粮”。

2025年5月,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专家来到这里,为70余名香芋种植户现场教学病虫害防治技术,让香芋种植面积突破3000亩,年产值超千万元,带动500余人就业增收。

宁乡还发展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花猪特色产业,通过创新国有资本“上山下乡”模式,建立健全花猪全产业链生产线,品牌价值突破53亿元。

现在,宁乡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禽、烟叶、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十大农业产业。

村民们从实打实的产量和产值中,扎扎实实体会到了收获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青山桥镇花园村,村道整洁平坦,两侧绿树成荫,村舍错落有致。“村里环境好了,生活更舒心了。”村民文淑元为村庄变化点赞。

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

宁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充分挖掘美丽乡村优势资源,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让美丽乡村成为宁乡最亮丽的名片。

“花海观光”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方式,从“花海”到“金海”,解锁宁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花经济”秘密。截至目前,今年宁乡的花海吸引了超过115万人次的游客,初步统计今年宁乡农旅综合收入已经突破2.6亿元。

治理走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宁乡市聚焦“建网、强网、用网”,整合各方资源、明晰权责,全面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市一张网”工作体系,实现基层各类事项“一网统筹”,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

“过去不是守在村里给人写条子开证明,就是整材料搞表格,现在这些事项基本没有了,就有更多的时间上门入户为群众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了。”金洲镇箭楼村支部书记李志兵感慨地说道。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宁乡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干部坚持到困难问题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攻坚克难,推动乡村治理各项工作全面转好向优,宁乡市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上升45名,信访群众参评满意率达99.15%,成功创建首批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和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

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市委明确4类20项村级依法自治事项和6类29项村级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为村级自治明责,确保村级减负落到实处。坚持村级考核不看台账资料、不搞留痕打卡,以实打实的业绩数据来检验治理成效。

丰收,不仅是田畴里的颗粒归仓,更是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后,农村焕发的蓬勃生机与内在和谐。

在煤炭坝镇东山村康田湾组,一种超越传统农业范畴的“丰收”图景,正伴随着秋日和风铺展开来。

在文化广场一侧的宣传栏里,志愿者乐捐款项清晰醒目。

自2020年年底康田湾组文化广场建成以来,在党员们带头示范下,至今已累计筹资70余万元,全部用于广场及周边硬件设施的持续完善。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要我建”到“我要建”,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这是基层治理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丰收”。

秋分平分昼夜,也见证着耕耘与收获的平衡。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宁乡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