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感恩教育沦为“愧疚”式表演
“有女生摘开眼罩,发现跪地的是自己父母,当场就哭了……”日前,某地一学校班级组织“愧疚教育”活动引热议。在这场被校方称作“愧疚教育”的活动中,家长们跪成一排,学生们蒙上双眼,从他们的背上踩过。这场表演秀虽以校方致歉告终,却引发了社会对感恩教育的深刻反思。
当感恩教育被异化为道德表演,亲情关系被简化为踩踏与被踩踏的肉体折磨时,我们不得不警惕:这种扭曲的教育方式,或许正在造就一代人的情感麻木与道德虚伪。
“愧疚”式教育的本质,是将复杂的亲情关系简化为廉价的情绪表演。看到女生摘下眼罩时瞬间落泪的场景,或许会让人感到动容,但背后却隐藏着粗暴的逻辑。它预设了学生必然会对踩踏父母的行为产生愧疚感,却忽视了这种“愧疚”本身对亲子关系的伤害。让子女从父母背上踩过,不仅会产生身体上的压迫感,更会在心理上造成负罪感,这无疑是对孝道文化的极大讽刺。
在当下的教育领域中,类似“踩踏父母”的奇葩感恩教育并不鲜见。从让学生扇自己耳光以“磨练意志”,到组织家长和孩子互相下跪,再到让孩子们集体给父母洗脚的“传统”戏码,这些活动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面对情感培养的难题,组织者往往不愿去设计真正能够润物无声的长期教育方案,而是选择制造眼球效应的“速效教育”。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制造强烈的情感冲击和肉体体验,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或许反映了教育者的懒惰与创新能力的匮乏。
感恩教育应当回归生活的本真,而非依赖戏剧化的舞台效果。它体现在父母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上下学中,蕴含在老师深夜批改作业的灯光里,也展现在朋友间真诚帮助后的微笑中。教育者需要明白,感恩不是通过一次踩踏活动就能“教育”出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中自然生长的。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会父母操持的辛劳;鼓励孩子给长辈写感谢信,表达内心的感激;引导孩子观察身边人的付出,培养同理心——这些看似平凡的举措,往往比任何“震撼教育”都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感恩教育应当如阳光般温暖而不灼人,似春雨般滋润而不泛滥。面对“踩踏父母”的闹剧,我们应当汲取教训:教育创新不等于形式猎奇,情感培育不能依赖肉体疼痛。与其设计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到尴尬的“感恩作秀”,不如多些真诚沟通、多些日常陪伴。毕竟,孝道传承不需要踩踏的脚印,而需要理解的足迹;教育的效果不取决于活动的轰动性,而取决于心灵的共鸣度。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