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不再“挺以”,欧盟集体转向意味着什么?

作者:沈德良 来源:2025年第19期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1日 09时2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不再“挺以”,欧盟集体转向意味着什么?.png

加沙地区被浓烈的硝烟持续笼罩,约旦河西岸定居点上的施工机械依旧轰鸣,但以色列传统外交的“护城河”出现坍塌:9月21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分别发表声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在9月22日举行的联合国“两国方案会议”上,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9个国家集体承认巴勒斯坦。

至此,27个欧盟成员国中已有13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在此之前,G7集团没有一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如今,已有英、法、加3国改弦易辙。这一系列外交承认行动,标志着欧洲国家在以色列问题上的政策正经历一场历史性转变。

巴以土地上,流了太多的鲜血

以色列以暴制暴、滥用武力的国家恐怖主义所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不断击穿人类良知的底线。本轮巴以冲突延宕3年,加沙地带已有6.5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于以军的狂轰滥炸,其中多数为妇女儿童。同时,由于以军的全面封锁,加沙地区食品供应匮乏,医疗系统几乎崩溃。9月15日,联合国独立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报告认定,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在加沙实施了“种族灭绝”。

鲜血与泪水交织的悲剧,正在唤醒世界的良知。本轮巴以冲突开启之日,国际社会和平调处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以联合国认定的“两国方案”为蓝本,通过和平的手段与方式解决争端,保护平民生命安全,实现地区长期稳定和繁荣,已成为国际社会解开巴以冲突死结的主流共识。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关乎国际公平正义。在巴以问题上,中国始终以建设性角色参与调停,彰显出负责任大国担当。9月19日,中国外长王毅再度阐述了中方解决巴以冲突的三项主张:必须以最大的紧迫感推动加沙全面停火;必须让“巴人治巴”的原则真正落地;必须坚持“两国方案”不动摇。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解决巴以冲突提供了新思路。

9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通过支持“两国方案”的决议。国际社会的艰苦努力,又因为美国代表投下的反对票而功亏一篑。“请原谅安理会救不了加沙的孩子,保护不了加沙的妇女、老人、医生、护士、记者……”联合国大会厅内,当阿尔及利亚代表本·贾梅勒在发言席上连续11次说出“请原谅”时,巴西代表突然举起了一幅巴勒斯坦遇难儿童的照片,许多国家的代表集体默哀。

由于美国的偏袒与纵容、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的一意孤行,国际社会所有争取和平谈判的努力绝大多数无功而返。

多重因素叠加,推动欧洲转向

欧盟国家这次集体转向,是应对国际社会呼唤和平背景下的顺势而为。

作为弹丸小国,以色列之所以敢在中东地区乃至国际舞台上“横着走”,除美国历届政府的偏袒、纵容外,与欧洲大多数国家长期以来的默许与支持也脱不了干系。作为以色列传统盟友,欧洲各国的政治精英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基本上是唯美国马首是瞻。巴勒斯坦宣布建国后的30多年里,一直没有获得主要欧洲国家的承认。巴以本轮冲突之初,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依旧普遍站队以色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甚至在多个场合力挺以色列。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军的暴行和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灾难“24小时无死角”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种最原始、最直接的“道义冲击”不断垒积,最终汇聚成无法掩饰、更无法阻止的“民意海啸”。

因此,欧盟的转向,既是应对国内舆论压力的权宜之计,同样是基于自身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等深层战略的考虑。在欧美利益分歧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欧洲各国顶住美国的压力,有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彰显其有别于美国立场,维护国际道义领域自身形象的考量。另一方面,欧洲希望通过改善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为俄乌冲突背景下脆弱的能源供应增加筹码,同时为“后冲突时代”的中东重建提前布局,获取经济合作机遇。

欧盟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指向一个目标:在多极化加速的世界里,欧洲正谋求战略自主,试图走出美国的阴影,根据自身利益重新定义在中东的角色。这不仅是外交政策的调整,更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

欧盟转向,影响几何

欧盟的转向,虽然无法立即让巴勒斯坦走出战争的阴影,但向以色列发出了清晰的信号——其军事行动越残酷,其国际处境就越孤立。

这种孤立,首先是经济上的现实风险。除了公开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外交行动,欧盟委员会还拟部分暂停《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与贸易相关的优惠条款,启动对以色列的经济施压措施,并对以色列两名极右翼部长施行制裁。欧盟是以色列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约占其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32%。欧盟对以色列实施的贸易制裁一旦全面落实,将影响以色列每年约58亿欧元的对欧出口,以色列将不得不额外缴纳2.27亿欧元的关税。

从全球视角看,欧盟转向标志着西方阵营内部裂痕加深,客观上提升了发展中国家推动自身议程的信心,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9月中旬,57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齐聚多哈召开紧急会议。与此同时,沙特与巴基斯坦迅速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协议中对“任何一方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侵略”的约定,预示着中东地区安全架构将迎来历史性重组。

“永远不会有巴勒斯坦国”,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以签署推进约旦河西岸“E1区”定居点扩建计划作为强硬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联合国会议期间,日本因遭遇美国施压后决定暂缓承认巴勒斯坦国,反映出美国仍在试图影响盟友决策,阻碍巴以冲突问题上的和平努力。

当然,欧盟的转向,既不可能改变美国与以色列的特殊同盟关系,也很难让内塔尼亚胡政府在嗜暴的道路上回心转意。但毋容置疑的是,巴勒斯坦国获得更多国家的承认,实现长久和平的“两国方案”就有了更多的道义力量。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