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子社交”,怎么看?怎么办?

【记者问】
本期主持:佟秋月
现在的年轻人,属实把“搭子社交”玩明白了!吃饭有“饭搭子”,上班有“摸鱼搭子”,追星有“同担搭子”,甚至还有“遛狗搭子”“厕所搭子”……这种主打垂直细分、精准陪伴的轻量社交,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流。
当“万物皆可搭子”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暗号,我们不禁要问:这波操作究竟是当代社恐的“求生指南”,还是年轻人拒绝无效社交的“人间清醒”?是精准满足情绪价值的“赛博邻居”,还是亲密关系降级时代的“代餐文学”?在“搭子文化”爆火的背后,是否也藏着这代人对“灵魂伴侣式”深度连接的悄悄渴望?这期思政青年谈,我们不妨听听思政老师和青年学生们怎么说。
【主谈人】
向伟,湖南省共青团宣讲成员,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搭子”泛指一种特定场景下给予特定陪伴的人,交往双方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亲人、朋友,却能适时提供场景陪伴与情绪价值,通常局限于共同完成某一件事的搭档伙伴。如“健身搭子”“饭搭子”“旅游搭子”“游戏搭子”“考研搭子”等,涵盖了青年群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领域。
“搭子社交”本质上是一种轻社交、弱关系。在社交情感上,追求“自给自足”;在社交对象上,强调“精准对接”;在社交结果上,注重“追求悦己”;在社交边界上,强调“分寸底线”。
这一社交新样态尤其受到Z世代的喜欢。他们倡导尊重他人的私人领域,不随意闯进他人的“秘密花园”,享受彼此在舒适的人际距离中自然发展、自主自在。“搭子社交”犹如一场没有裁判的社交游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场游戏中的“头号玩家”。
可以说,“搭子社交”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Z世代青年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结构的多维变迁。一方面,“搭子社交”是Z世代社交倦怠之后的主动选择,较之于传统的社交模式,部分青年不再愿意为建立深度持久的关系而让渡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认为,真正的社交不在于形式的华丽,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不在于彼此身心的捆绑,而是彼此的双向奔赴。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不断加速,直接导致了青年生活时间与空间的严重压缩,青年群体开始渴求与社会外界的“脱嵌”,期望以最简约的社交方式来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那么,“搭子社交”能否“一劳永逸”呢?短期看,“搭子社交”降低了社交成本与情感负担,精准满足了部分青年的情感需求,高效实用。但长期看,“搭子社交”无法真正代替个体需要的长期陪伴与情绪价值。网络社交中的“搭子”易使青年眼中的世界更加碎片化、单一化甚至是极端化,从而产生“信息茧房”。青年也可能在频繁更换变动“搭子”中产生人际焦虑感与疏离感,进而削弱其现实社交能力。
如何引导青年正确应对“搭子社交”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课题。一方面,要敏锐觉察青年“轻社交”的流行趋势,深入理解Z世代社交模式持续演化的合理性,不能盲目否定、抵制与抨击。另一方面,也不能对“搭子社交”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要强化青年群体的价值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隐匿于“搭子”背后的个人主义、泛娱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教育引导青年辩证地看待“搭子社交”现象,并自觉地抵制错误思潮的思想钳制和价值裹挟。最重要的是,要尊重青年群体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理解青年的心理焦虑和内在诉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帮助青年解决教育、医疗、就业、交友择偶、权益维护等实际问题。唯有将这些关怀落到实处,广大青年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方向、更有底气追逐梦想,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与谈人】
贺启航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搭子社交”将情感需求细分,让不同的“搭子”满足不同场景的需要。既缓解了一个人的冷清,又不必背负沉重的情感包袱。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浅层”的连接,反而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深度关系。我会对情感进行分配,把日常陪伴交给“搭子”,而将宝贵的情感能量留给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挚友。我认为“搭子文化”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清醒的社交智慧。“搭子”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我们不再强求一段关系满足所有需求,而是让不同的关系各司其职。“搭子”负责生活中的即时陪伴,而知己则守护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陈佳欣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搭子社交”是一种“精准陪伴式”友谊,这种精准选择易让社交圈困于“同频偏好”,少了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长此以往,青年可能在舒适区中弱化社交韧性,难以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摩擦与挑战。同时,“搭子”背后隐藏的功能化倾向,易将人际交往简化为需求匹配,削弱情感共鸣与责任意识。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我们在享受“搭子”便利的同时,要警惕关系的工具化倾向,同时应该主动拓展交往边界,在差异中培养包容与共情。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或集体实践,在真实互动中重建责任意识与信任纽带。
原鑫野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
“搭子社交”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次理性的社交适应性创造。“搭子”的“临时性”未必“虚假”,而是一种在“实践出真知”中演进的“渐进式社交”智慧,最后在共同行动中筛选并培养信任。在我和“工作搭子”的关系中,可以基于长期协作建立信任与默契,我们进而发现彼此在价值观、生活态度上高度一致,慢慢地从“事缘”自然而然走向“心缘”,最终形成了稳固的友谊。“搭子社交”精准,却不一定肤浅;它轻量,却不乏深度;它临时,却可能通向稳固。通过扮演不同的“搭子”角色,我们在不同社交场景中进行安全试错和身份探索,让情感在低风险的土壤中自然生长。
- 新湘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