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耗”生活,逃避压力还是理性“储能”?
        
        
记者问:
主持人:胡雅南
近几年,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按下生活的“减速键”,减少社交频率、精简物质欲望、屏蔽信息噪声……这种“低能耗”生活究竟从何而来?它为何能在年轻人群体中迅速走红?有人说,这是“躺平”的另一种表达;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抗“内卷”的反击。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低能耗”生活是对压力的消极逃避,还是治愈焦虑的良药?当“不费力”成为新的追求,我们该如何平衡“低能耗”与“有意义”?在慢下来的同时,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主谈人:陆径菠,湖南共青团“80、90、00”青年讲师团讲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周末拒绝聚会而选择居家休整,减少非必要消费让物质生活更精简,社交软件设置“免打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一种“低能耗”生活态度正悄然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开来。
从现实层面来看,当青年面对来自学业、婚姻、工作的压力时,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据官方统计,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222万人,较2024年增长43万人,创历史新高。然而,部分行业薪资增长放缓。让年轻人在“收入预期”与“生活成本”的差距下,开始主动削减非必要开支,降低生活压力。这种经济层面的“低能耗”,是对不确定性未来的理性应对。
职场中的“无效饭局”、朋友圈里的“点赞社交”、社交媒体上的“苦心经营”,都需要年轻人投入大量时间和情感成本,却难以获得同等回报。青年收缩社交圈的“低能耗”选择,其实是试图在互联网时代保持自我的积极尝试。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让年轻人时常陷入“信息过载”,24小时工作群轰炸、短视频“信息茧房”的裹挟,让年轻人选择卸载冗余App、设置手机使用时长等“低能耗”举措来重新掌握自己的时间。
有人觉得“低能耗”生活是年轻人“逃避现实”“不上进”的表现。其实,“低能耗”生活不同于“躺平”的消极放弃,而是年轻人在社会转型期应对生存压力的一种模式。“低能耗”生活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把精力花在更值得的事上。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正确认识其背后反映的群体情绪及心态变化,引导年轻人将“低能耗”生活转化为养精蓄锐的“储能期”。
其实,一个人究竟是“高能量人”还是“低能量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能量值的高低起伏是人在适应社会生活中会出现的自然变化状态。低能量也并不意味着懒惰或摆烂,只是需要适时“充电回血”。
许多年轻人之所以陷入低能量状态,常常源于以“他者”的标准为自己套上“无形的枷锁”。社交平台上一些“高能量”网红博主,很有可能只是一种不真实的“完美”人设,若是盲目相信所谓“高能量人”可以像机器一样永不停歇,就会陷入自我怀疑。
为了让生活步入稳定节奏,年轻人要学会主动筛选,将资源和精力主动投入到技能提升、深度社交、精神滋养等能使人得到发展的“有效消耗”上。但要注意的是要避免极端化倾向,不要将“低能耗”变成“零能耗”,保留个别轻度社交或兴趣活动,保持适度的社会联结,才能避免陷入“社交恐惧”或“自我封闭”的误区。
“低能耗”生活既非“消极妥协”,也非“终极方案”,其价值在于为当代青年应对压力提供了一种“缓冲机制”。理解并尊重这种生活选择,比指责年轻人“不够努力”更有意义。当然,年轻人也要学会把握“低能耗”的尺度,在“节能”与“储能”之间找到平衡,让生活“减压”不“减质”。
与谈人:
陈 锦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
在我看来,大学生“低能耗”生活是明确需求,不做无谓浪费,让资源精准流向学业与成长。但绩点排名的压力、就业的迷茫也会使人焦虑:“低能耗”会不会让我落后于人?后来慢慢明白,“低能耗”从来不是“躺平”,而是提前规划好短期和长期目标,有针对性地专注提升某项技能。面对“简历空白”的迷茫,与其在“高能耗”状态下堆砌一份平庸的简历又收获寥寥,不如“精准投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做出一点成果。“生活朝我扔泥巴,我用泥巴种鲜花。”我理解的“低能耗”生活,正是在竞争与焦虑的“泥巴”里,保持理性和定力,把有限的精力化作成长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理想的未来。
曾俊威 西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2025级研究生
在这个被算法和绩效主导的时代,“低能耗”生活的流行恰逢其时。作为天天和系统、代码打交道的年轻人,我们深知“优化”的价值——这不仅关乎代码效率,更关乎我们能否活得舒心。面对社交媒体的“同龄人压力”和电商平台的精准诱导,选择“低能耗”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护。它像为自己建起一道精神防火墙,主动剔除无效社交、冲动消费和信息噪音,从而让生活的“操作系统”运行得更流畅。归根结底,在一个追求极致效率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中定义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最优解”。
欧阳玉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23级研究生
在快节奏的学习与工作间隙,我们都需要一段属于自己的“呼吸时刻”,让自己从紧绷的状态里走出来。花时间正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陪伴对自己重要的家人朋友,培养自己的小爱好,这同样是生活里珍贵而不可缺少的课题。选择这样一种“低能耗”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它不代表懈怠或逃避,而是不再把“忙碌”等同于充实,也不再把追逐视为唯一的意义。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更像一场马拉松。如果一味埋头向前冲,也许很快便会筋疲力尽。懂得调整节奏,反而能积蓄出更从容的力量。
- 新湘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