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让基层“拿初稿”这股歪风
        
        
起草报告、文件,是一项政策性、思想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实际工作中,少数机关干部却把本应该自己撰写的材料,转嫁摊派给基层,动不动就让基层“拿个初稿”。这种做法,消耗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了基层负担。
我们常讲,各级有各级的职责,各级有各级的工作。倘若总是让基层做一些本不该自己做的事,那基层工作如何抓落实、促生产、保稳定?写材料的确是一件劳神费力的事,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机关和基层的站立点不同、视野不同,动不动让基层“拿初稿”,不仅用处不大,还助长机关干部的怠政懒政。
事实上,起草好文章和材料,重在掌握上情、了解下情,重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与基层拿不拿“初稿”、能不能提供材料关系不大。就基层而言,让他们“拿初稿”,往往耗费大量精力、耽误大量工作。因此,让基层“拿初稿”,根子在“官本位”思想作祟,实质上是“懒政”的行为,必须下大力予以禁止。
破除让基层“拿初稿”歪风,要求机关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机关干部想写好材料,这是好事,但任何工作,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能建立在影响基层集中精力抓落实上。很多时候,基层的一些负担为什么减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关干部不体恤基层,总是任性而为、随意决策。事实证明,有体恤基层之心,才有减负之效。破除让基层“拿初稿”歪风,机关干部要多体恤基层的辛苦,多替基层考虑,少为自己的一点私心,让基层背上沉重的包袱。机关干部只有牢记初心、永葆恒心,凡事多些换位思考,多想想基层的忧思关切,才能不让基层过劳,从而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调研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机关干部写好材料,在于自己的调查深度、文字功夫,不在基层的“初稿”上。不可否认,起草文件需要掌握基层实情,倾听基层声音,但这都建立在机关干部亲自调研的基础之上。机关干部写材料是为基层服务、为基层解难的,而不是为自己脸上贴金、刷存在感。机关干部只有沉下心、俯下身、弯下腰、扎下根,到基层“望闻问切”,了解实情、发现问题,才能使撰写的材料有针对性实效性,真正解决好基层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破除让基层“拿初稿”歪风,还离不开制度约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专门要求减少基层报送材料。各级机关干部理应落实好党的制度规定,带头为基层减负,带头践行新风正气。要彻底改变此种异化苗头,还需加强监督,对刻意增加基层负担的机关干部,实施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使其端正作风,纠正做法,杜绝索要初稿这种歪风邪气。
- 新湘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