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问卷调查只能“满意”,满意了谁?

作者:蔡建军 来源:2025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 09时4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问卷调查只能“满意”,满意了谁?.png

满意度调查本是检验工作成效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一些地方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出现了只能填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怪象,导致满意度调查“跑偏变味”。这不仅违背了大兴调查研究的初衷,还把好政策的“经”给念歪了,最终跑偏了方向。

“不怕不满意,就怕问题被埋没在100%的满意中。”日前某学校校园餐的“满意度调查造假”事件引发热议——老师直接要求学生配合演戏,强行制造出“100%满意”的假象,令人深感震惊。为什么连学生的一顿饭都要用虚假数据来“装饰”?为什么明令禁止的造假行为屡禁不止?学校的其他工作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这样的“造假游戏”可谓害莫大焉。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别让“满意强制”教坏了孩子,别让形式主义消解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校本是教孩子“求真”的地方,如今却用实际行动逼迫学生“造假”,这种隐性的教育伤害,或许比难吃的饭菜更伤人,影响更为恶劣。如此“强制满意”的做法,不仅刺痛了家长与社会的心,也将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顽疾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形式主义的满意度调查折射出部分基层治理中根深蒂固的“报喜不报忧”思维定式。教育关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任何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都不应被忽视或掩盖。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种懒政怠政的表现,是对教育管理责任的逃避和缺失。可见,满意度调查的造假,危害不容小觑,必须加以整治。

应当看到,一些干部之所以对满意度调查过度敏感,甚至搞“小动作”,除了政绩观错位的主观原因之外,还有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的客观原因。杜绝类似闹剧,不能只靠一两次的追责整改,而需建立一套“让真实反馈有处说、让问题整改有实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探索多元考评机制,真正赋予学生与家长敢于说“不”的权利和渠道,确保调查过程匿名、独立,避免人为干预,让教育评价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功夫下在日常、工作做在平常,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民心,让工作成效经得起时间检验、人民评价。

教育不是一场表演,不需要“完美”的假象来装点;教育是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改进的决心。唯有彻底破除“以形式代替实效”的治理思维,让教育的核心回归“育人”之本,让校园成为滋养真理、培育诚信的净土,才能让校园餐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餐”,而非形式主义的“表演餐”,从而由“被满意”走向“真满意”。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