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破解“三农”难题的密码:走得出、进得去、待得住

作者:李梦迪 来源:2025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 10时3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破解“三农”难题的密码:走得出、进得去、待得住.png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农”问题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所提出的特有概念,集中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产业不强大,农民主体现代性缺失。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问题日益凸显,破解“三农”难题刻不容缓,着眼“走得出、进得去、待得住”,精准地把握城乡之间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是破解新时代“三农”难题的科学路径。

走得出: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走得出”并非简单的人员流出或产品售出,而是农村蕴含的生产力要素突破传统束缚,实现其应有价值乃至价值增值的过程。只有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的全链条入手,才能真正“走得出”。

引导农民向高素质劳动者主体跃升。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归根结底要靠亿万高素质农民的创造性劳动。引导农民向高素质劳动者转变,不仅是提升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更是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素质提升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政策体系应从单纯的技能培训,转向涵盖产业扶持、收入激励、社会保障、精神荣誉的全方位激励体系;要重构教育培训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多元化的市场化培训机构,形成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格局。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激发农民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以拓展新型集体经济模式激活要素潜能。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但其小、散、弱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对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重大创新,形成产权关系明晰、成员边界清晰、治理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合理,平等协商、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经济形态。要整合碎片化的土地,为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要通过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对接市场,增强议价能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抵御市场风险。要通过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入股分红的经营性收入。

建立对接大市场的科学高效销售体系。当前农产品销售渠道存在诸多痛点:传统收购商层层压价,农民在价值链中获利微薄;散户直销规模小、不稳定;政府托市收购仅能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流通领域革命。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个性化定制农业、功能性农业,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品质化需求。要拥抱数字经济,重构流通渠道,利用数字技术对产、供、销全链条进行改造,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缩短流通环节,让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要利用区块链等技术保证产品质量,打造值得信赖的农产品品牌,引导农民从“卖产品”转到“卖价值”。要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多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让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让农民多环节获益。

提升农民在城乡间的就业与生存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促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关键在于实施精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平台,发布产业需求目录,引导培训机构开设针对性的课程;难点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消除依附在户口上的不平等福利,让进城农民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权利,降低他们融入城市的制度成本;重点在于加强组织化建设与权益保障,要支持和规范农民工工会、同乡会等组织的发展,提升他们的集体谈判能力和维权能力,强化劳动监察,严厉打击拖欠工资、违反劳动安全法规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进得去: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注入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如果说“走得出”是激发内力,那么“进得去”就是借助外力。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仅靠农村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打破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格局,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引导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有序进入农村,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让“经济血脉”精准滴灌乡村大地。资本是现代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血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源源不断地给农业、农村、农民注入资本,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必须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要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作用,做好县域乡村振兴的整体空间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避免资本一哄而上,造成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要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提供财政贴息、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降低资本下乡的风险和成本,引导其投入到粮食生产、现代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环保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要警惕资本下乡的负面效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要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严禁工商资本下乡后“非粮化”“非农化”。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确保农民能够在资本进入中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破除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单向流动格局,筑巢引凤,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要将政策引流与乡情感召相结合,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在创业扶持、金融信贷、住房安家、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一揽子”优惠政策。要打好“乡情牌”,通过建立乡贤会、在外人才信息库等方式,感召和吸引有知识、有技术、有资本的返乡青年、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兴业。要深化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制度改革,适当扩大面向本地户籍、服务基层的招录比例,建立从优秀村干部、返乡创业青年中选拔乡镇干部的“绿色通道”,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赋予干事创业的权责,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实现自我价值。

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必须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让现代科技要素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精准播种、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病虫害智能预警等。强化农业核心种源技术的自主创新,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根本上摆脱对国外种源的依赖。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冷链物流技术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利用数字营销技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

以社会性供给弥合城乡鸿沟。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上,更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巨大落差上。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类生产要素在乡村集聚。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5G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城市逐步接轨。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通过集团化办学、在线教育等方式,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待得住:以深化改革构建城乡融合的长效机制

所谓“待得住”,就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根源,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基层,农村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必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继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要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规范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程序,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引导农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是农村最根本的制度,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激活农村发展潜力的关键一招。要全面落实“三权”分置制度,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居住权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流转、抵押、入股,为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锻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要树立在基层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战场,把那些在“三农”工作中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要完善乡镇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观念,建立体现新发展理念、突出乡村振兴实绩的综合考核机制。要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乡镇干部从繁重的文山会海和不必要的迎评迎检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打通乡镇与县级以上机关干部双向交流的渠道,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让乡镇干部有正常的晋升通道和合理的职业预期。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