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近年来,永州市把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守底线、抓产业、强治理、优保障上探索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书写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永州答卷。
构建本土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做强产业链。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出六个“百万级”品牌(700万亩粮食、300万亩蔬菜、300万亩油茶、100万亩柑橘、800万头生猪、1200万羽蛋鸡)。以全链条集成改革赋能蔬菜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永州基地蔬菜可7小时直达香港货架、20小时直达北京货架,深化蔬菜出口流通体系改革经验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果蔬出口通关便利化机制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专题推介,果蔬出口货值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地级市首位。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价值链。成立永州市现代食品产业联盟,聚焦“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倍增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30家。建立农业品牌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永州之野”区域公用品牌矩阵,5个企业15个产品入驻“圳品”,江永香芋、东升蔬菜、道县沃柑入选全国两会保供名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建成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国家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点)4条,省五星级休闲农庄28家(含国家级2家)。强化联农带农,共享利益链。着力构建以保底分红、托管服务等多种模式为主的联农带农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租金+股金+薪金”等合作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跃居全省第4;2025年上半年,达到11152元、同比增速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构建精准化、常态化的监测帮扶体系。创新“三步走”监测机制。第一步摸排环节抓好全面排查与重点人群、网格员摸排与群众监督、逐户走访和系统数据分析“三结合”,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第二步建档环节按照“问、算、核、判、评”五个步骤建立“一户一档”,切实把具体情况摸清、把困难问题找准、把帮扶对策用好。第三步研判环节抓好“一进一扶一出”,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不符合条件但确实存在一定困难的农户,纳入低收入常态化帮扶;对达到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按程序稳定安全退出。创新“三区间”管理机制。推行“绿、黄、橙”分区管理机制,对稳定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实施“绿色管理”,重点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因不可抗拒因素无法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实施“黄色管理”,通过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应兜尽兜”,守牢基本生活底线;对新识别、刚性支出大、应对能力弱的监测对象实施“橙色管理”,落实产业就业、临时救助等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创新“三联系”帮扶机制。聚焦软弱涣散村、脱贫村及重点监测对象,构建市级领导示范联系、驻村队伍一线帮扶、党员干部入户结对“三联系”帮扶机制,42名市级领导直接联系39个重点村党支部,带头啃硬骨头;选派857支驻村工作队、2503名干部扎根一线,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勇挑重担、积极作为;安排5.83万名党员干部入户结对,用心用情为脱贫群众特别是监测对象解难题、办实事,对现有监测对象户均帮扶措施5.74条。
构建高效化、市场化的要素保障体系。盘活土地资源。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机制、风险监控机制,制定社会资本流转土地行政审批实施细则,全市农村耕地流转面积304.4万亩,流转率达61.32%。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改大田”投融资创新,引进社会资本1.4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95.8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8.2%。在宁远县纵深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因地制宜实施“六类型”盘活利用,流转闲置农房7026宗,整合利用闲置宅基地1709亩,被评为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与管理优秀典型案例。优化产权交易。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8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累计交易金额11.17亿元、抵质押融资11.5亿元。在冷水滩区上线全省首个农村生产要素数字平台,实现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根据市场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在道县深入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国家试点,探索建立“1(实施方案)+7(交易规则)”交易制度体系,累计实现交易额3.09亿元,抵质押融资5.66亿元。壮大人才队伍。构建“高校+平台+基地”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举办全省首期农村电商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省、市、县三级超千人科技服务矩阵。深化县级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动医疗人才下沉,《永州市:当好乡村振兴健康“守门人”》入选2024年度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把优秀村干部纳入优秀乡村治理人才库,每年选树100名左右“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
构建多元化、长效化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回龙圩管理区创新构建“党小组+”组织体系获评全国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大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政法“五老”+“好邻居”调解机制被“近观枫桥”央媒采访团集中采访报道,回龙圩管理区“义工微服务共兴大家园”经验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打造“三资”监管新模式。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聚焦村级财务管理、经济合同、集体债务、工程项目等方面,建立“五查一台账”(村级自纠查、群众举报查、乡镇清账查、部门协助查、市县驻场查和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模式,全市共排查出问题2611个,涉及金额4.51亿元。针对债务管控、经济合同、投资项目、组级财务等方面的制度漏洞,共制定规章制度88个,切实筑牢“防火墙”。探索基层减负新路径。创新“基层减负监测点+观察员”制度,在全市127个村(社区)设立监测点,将市县下派驻村干部、挂职干部纳入观察员队伍,开通问题反馈“直通车”,经验做法获《湖南督查通报》专题推介。全面取消村干部“坐班制”,并针对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试点探索村干部履职尽责评价办法,推动村干部定期研商村级事务,扎实履行职责。
(作者系永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 新湘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