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收官在即,作为全省唯一整市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市州,长沙应继续扛牢走在前、作示范的责任担当,大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举措落地见效,奋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省会样板。
聚焦产业兴旺,筑牢全面振兴根基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和重点。应在巩固产业帮扶成果基础上,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立足长沙资源禀赋,紧扣市场需求变化,持续优化“一县一特”产业布局。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支持农业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和规上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绿色蔬菜、绿茶油茶、花卉苗木、现代养殖等优势产业规模与品牌质效双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打造宁乡花猪、特色蔬菜等一批竞争力强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助力更多“土特产”触网升级、行销全国。用好长沙网红城市和媒体艺术之都流量优势,着力推进“名地+名店+名品+名牌”融合发展,依托知名产区、特色基地打造消费体验新场景,联动知名餐饮门店、商超及线上平台开展精准营销,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深化农文旅融合,引导传统业态向旅游观光、康养度假、精品民宿、研学体验等综合业态转型,不断拓展浏阳“璀璨经济”、望城“院子经济”、长沙县“共享经济”、宁乡“网红经济”,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激活乡村多元价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就地务工、资产入股、居间服务等途径,引导村集体和农户深度融入产业链条,让农民在产业发展各环节共享收益、稳定增收。
聚焦城乡融合,优化乡村发展格局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高效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坚持“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实施乡村规划,注重保留乡土味道、体现乡愁韵味。根据各地交通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示范点,塑造“典型引领、村村竞秀、城乡共富、全域和美”的乡村振兴新格局。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水、电、路、气、讯、物流等基础设施“七张网”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同步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资源下沉,逐步实现从“有”到“优”的提质升级,让农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为城乡融合创造更好条件。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资源,健全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股份合作、资源盘活等多元化发展路径。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乡情牌”,完善“引育用留”机制,让“乡村CEO”“新农人”等各类人才在乡村立业发展。落实农村金融改革要求,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引导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农村。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互补。依托长株潭都市圈发展优势,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布局,引导城市资本、技术、商业模式与乡村资源禀赋深度对接。持续深化“城乡对接·村社互进”活动,发展“乡愁经济”“体验经济”,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需求。努力破除妨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城乡功能衔接、优势互补。
聚焦和美建设,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应坚持硬件软件同步提升、建设运营并重,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治理效能,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强化生态托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化“一场三池”综合治理试点,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禁烧管控,守护好乡村绿水青山。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步道、公共绿地建设与乡村绿化美化,不断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强化运营赋能。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与专业运营团队,探索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做好建设转向运营的“后半篇文章”。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盘活、产业带动、服务创收等路径参与乡村运营,确保集体增收与农民受益,实现乡村发展良性循环。强化治理增效。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提升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模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聚焦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帮扶机制由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平稳转型,是五年过渡期后的重要任务。长沙将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率先探索符合中部地区特点、激发内生动力的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着力构建更加完善、更可持续的常态化帮扶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稳步迈向共同富裕。健全兜底性保障机制。全面构建分层分类常态化帮扶机制,从实际出发,精准识别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和风险等级,建立差异化的支持策略,最大程度降低返贫风险。探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元协作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通过公益项目、技术援助参与乡村振兴,汇聚更广泛的振兴力量。探索开发式帮扶机制。坚持将产业和就业作为激发内生动力主攻方向,推动帮扶产业融入区域“一县一特”布局,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提升技术含量、做优品质品牌。同时,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构建常态化振兴机制。将行之有效的帮扶做法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常规性、制度化安排,推动政策从托底向发展转型。特别是将针对脱贫群体的临时性、特惠性政策,逐步转化为覆盖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常态化、普惠性制度,从依赖外部资源输入的“输血式”帮扶,转向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的“造血式”振兴。
(作者系长沙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 新湘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