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这为湖南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湖南拥有“三湘四水”的独特地理优势,孕育了品类繁多的乡土物产,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因此,立足“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将“土特产”打造成为富民强农的重要支柱,就成为推动湖南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以“土特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势条件
湖南发展“土特产”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基础,从资源禀赋到产业生态,形成了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优势体系,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土”的禀赋激活原生价值,形成多元产业基础。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与生态格局,孕育丰富生态与农耕资源。这里不仅是粮食、生猪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产区,而且为山地农业、林下农业等多形态发展及农业多元功能开发提供了天然条件,从而形成了粮、油、茶、果、药、畜禽、水产等多样化的立体式农产品结构。通过拓展农业新功能、挖掘农村生态新价值,将山水资源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与休闲观光融合,实现了“土资源”向“土优势”转化,为“土特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根基。
放大“特”的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实现湘菜与区域品牌双轮驱动。湘菜作为承载千年饮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土特产”体系中极具辨识度和带动力的地域文化与农业资源的集大成者,是串联樟树港辣椒、宁乡花猪、江永香柚、安化黑茶等一系列特色食材与区域品牌的核心载体,形成了“湘品入菜、湘菜带农”的产业闭环。2024年全国湘菜市场规模达1080亿元,增速居各大菜系之首,充分证明了湘菜与区域品牌双轮驱动所形成的差异化市场竞争力,使“特”成为湖南乡村产业的突出优势。
延伸“产”的链条实现加工增值,打造龙头企业与配套体系。通过延伸“土特产”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如安化黑茶开发速溶茶、抗疲劳胶囊等衍生品,年增产值50亿元。东方树叶、茶颜悦色在湘建生产基地,“劲仔鱼制品”“盐津铺子”零食全国热销。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双汇集团娄底生猪深加工、唐人神肉制品加工等龙头项目,将先进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农业,推动生猪屠宰率从37%提升至45%,推动湘西南生猪加工业形成百亿级规模。步步高集团整合全省冷链资源,抖音“湘品出湘”直播成效显著,配套体系持续完善,共同构建了从生产到消费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土特产”全链条的价值提升。
以“土特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
当前,湖南乡村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结构性问题,要实现其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赋能,必须顺应产业发展规律。
破解同质竞争,需强化地域特色的独特性与辨识度。长期以来,湖南农业发展存在区域分工不明确问题,导致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与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如柑橘、茶叶、黄桃等农产品在全省范围内“遍地开花”,使农产品相似度居高不下,区域差异优势难以显现。这种产业布局趋同不仅造成供求失衡,更使市场竞争陷入低价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农业效益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
突破增值瓶颈,需推动“卖原料”向全链条产业升级。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大宗农产品加工度严重偏低,2023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5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亦低于全国2.4:1的均值,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超过85%的差距明显。具体而言,稻谷精深加工率不足30%,米糠油产量仅占全国3.9%;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比例15%,约90%的蔬菜以初级形式销售;茶油80%以毛油销售,深加工占比不足20%,出口占比更低,远不及江西品牌在欧盟市场的表现。这种“粗多精少、初多深少”的特征,直接导致乡村产业附加值流失。
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湖南是小农大省,小农户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市场对接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市场的需求,“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全省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仅1138家,尚未形成基本稳定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如安化黑茶全产业链产值达268亿元,但因企业分散、协同不足,过度依赖外埠原料,弱化了区域品牌建设能力,整体竞争力受限。
以“土特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推动“土特产”赋能湖南乡村产业振兴,需聚焦关键环节,构建有效机制,从产业链协同、加工升级、品牌建设等方面发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构建湘菜引领的土特产全产业链赋能机制。湘菜产业链条长、辐射广、市场基础好,是驱动湖南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应以湘菜需求为导向,围绕辣椒、猪肉、大米等核心食材,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的种养格局。同时,积极发展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食材附加值。配套完善从“产地仓”到“销地仓”的冷链物流体系,保障产品流通效率。在市场拓展上,实施“湘菜出湘出海”战略,通过新媒体营销、“百城千店”工程、海外湘菜体验馆等多元渠道,带动湘食材、湘调味品等集体出海,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赋能机制。
打造大宗农产品加工协同体系破解增值瓶颈。针对生猪、大米等大宗农产品加工度低的现状,亟须构建标准、龙头、县域平台的协同发展体系。出台大宗农产品加工行业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推动产业规范化、优质化发展。大力培育和引进大型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其通过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形成集群效应。在县域层面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及农户提供技术研发、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一站式服务,打通加工环节堵点,全面提升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和增值能力。
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现土特产价值升级。针对区域公用品牌“散、弱、保护难”的问题,一方面,整合“宁乡花猪”“安化黑茶”“祁东黄花菜”“炎陵黄桃”等品牌资源,构建统一的“湘味”标识体系,形成品牌合力,提升整体影响力。另一方面,推进区域地标品牌立法,完善授权使用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品牌声誉与价值。同时,推动品牌与文旅深度融合,开发农耕体验、美食研学、文化节庆等新业态,让品牌价值延伸至消费体验环节,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体验”的根本转变,从而提升“土特产”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 新湘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