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于抗日烽火中挺起文化脊梁

作者:吴金  来源:2025年第18期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08时1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于抗日烽火中挺起文化脊梁.png

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歌声激昂,掌声如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此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约6000名中外人士一起观看晚会,共同纪念这个光辉的日子。

《松花江上》《游击队歌》《地道战》……当这些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经典旋律奏响,台下不少观众轻声唱和,无数人眼眶湿润。那些或悲怆,或激愤,或热血的音符一下将时间的帷幕震落,80多年前的一个个历史场景扑面而来,让人由衷感叹文化的深沉力量。

文化的强音,常常在最危急时迸发;文化的霁光,也常常在最黑暗时震烁。当日寇的铁蹄踏碎山河,当家园沦为一片焦土,中国共产党在率先高擎起武装抗日旗帜的同时,也在全国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一时之间,书生当战士,音符鸣号角,纸笔作刀枪,中华大地纵然烽火满天而弦歌不绝。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日本帝国主义在以刺刀大炮开路进行武力入侵的同时,还进行着野蛮的文化侵略,焚我典籍、炸我校舍、掠我文物,推行文化殖民、实施奴化教育……妄图通过文化镇压和文化摧毁,压制和瓦解中国人民的进步思想和抗战决心。

“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振聋发聩。

面对日本武力和文化的双重入侵,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不仅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更在文化战线上高擎旗帜、凝聚力量,领导了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运动,在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刻激荡起民族抗争的血性与豪情,有力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图谋,捍卫了中华民族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作为全国抗战的关键战略支撑点和重要战略后方,是投入部队最早、兵力最多、作战最勇敢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文化抗战运动兴起最早、声威最壮、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在七七事变后更是成为全国文化抗战的一个重要的传播和辐射中心。

1931年9月23日,当日军侵占沈阳的消息传到湖南,当天即有数百名师生走上街头,宣讲九一八事变真相,声讨日本侵华暴行,以此为序幕掀起了湖南文化抗战的狂飙怒潮。

在此后的14年间,湖南这片土地上的进步文化人士以及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大批文化名家,带着国恨家仇的切身之痛,积极投身文化抗战。他们和全国人民融为一体,或舍生取义投身战斗,或苦心孤诣创作作品,或传道授业培育后学,以各自的方式担道义、著文章,护火种、续文脉。在烽火与热血交织的大地上,在呜咽与战歌共鸣的山河间,他们成立文化抗战团体、出版抗战报刊、开展抗战文艺活动、创办抗战教育机构……以一系列的救亡活动,发出了文化抗争的声声呐喊,极大地壮大了全国文化抗战运动的声威。

湖南文化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点燃的火炬,吹响的号角,擂响的战鼓,共同汇入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洪流,为激发民众抗敌御侮的斗志,凝聚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意志,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铭记这段光荣历史,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抗战文化及其蕴含的抗战精神,《新湘评论》自今年6月起策划推出了“烽火弦歌:文化抗战的湖南贡献”系列报道。

3个多月来,我们多路记者奔赴湖南各地,分别从抗战文学、抗战音乐、抗战戏曲、抗战美术、抗战报刊、抗战教育、抗战培训等角度,寻访文化抗战的遗迹遗存,连线国内党史界的权威专家,立足湖南本土文化抗战资源,进而梳理全国文化抗战脉络,以“记者+专家”“现场寻访+文献研究”“历史+故事”的方式,全景式地再现这段熔铸苦难与辉煌、激荡悲歌与热血的文化抗战史诗。

曾经一盘散沙的民众,为何能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紧紧凝聚在一起?曾经国弱民孱的民族,为何能在紧要关头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最强大的力量,构筑起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

是文化的觉醒,是精神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14年浴血奋战,不仅让河山既复,日月重光,也让中华民族实现了精神上和文化上的浴火重生。

一段历史永志不忘,一种精神穿越时空。80多年之后,我们回望历史,重温文化抗战,不仅是为了辨析历史的印记,更是在寻找精神的源头,探寻文化抗战所孕育、所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

——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昭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在于全体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集体责任意识。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忧危启人智,厄穷见人杰!”越是国难当头,他们就越坚定,越忘我,越踊跃。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他们成为最先觉醒的群体。七七事变后,500余名文化工作者在上海成立文化救亡协会,他们在成立宣言中疾声直呼:“上文化战线,唤醒同胞,组织同胞,共同为抗敌救国而奋斗!”此后不久,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也在长沙宣告成立,吕振羽、翦伯赞、田汉等1000多人参加,他们主张实施“文化总动员”“演打倒日本的戏剧”“唱救国的歌曲”“画日本侵略中国的漫画”“用集体的力量去担荷民族抗战的文化任务”。

——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往往在国家民族遭遇深重危机之时迸发得最为强烈、最为彻底。不屈!不畏!抗战期间,文化战线发出了历史深处的民族呐喊。举国上下尽管狼烟遍地、烽火连天,却到处都是“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怒吼。画家丰子恺曾在辗转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后感慨“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当一队复一队的战士唱着战歌奔赴杀敌前线,当田间老农扶着犁耙哼唱《大刀进行曲》,当街头学子握着传单高歌《救亡进行曲》,当京剧演员擂鼓高唱“恨金兵乱中华强兵压境,我全家同报国甘愿牺牲”……舍生忘死的民族血性瞬间被激活。在民族患难的时代,这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砥砺着人们“血战到底的气概”,坚定着人们“光复旧物的决心”。

——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迸发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过一副抗战对联,“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抗战到底”,这是平凡如庄户人家也要彰之于门楣之上的血性宣言。“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抗战期间,无数文艺作品讴歌了这样的抗争精神。从“风在吼,马在叫”的黄河咆哮,到“红日照遍了东方”的太行壮歌,从“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的设问诗行,到刻画“身手被缚、仰天怒吼巨人形象”的版画……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中国人民眼中始终燃烧着不屈的火焰,胸膛里始终涌动着滚烫的热血。

——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彰显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就着油灯的微光写下的《论持久战》,如穿透暗夜的“东方预言”,驱散了“亡国论”的阴霾和“速胜论”的幻影。“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无论时势如何艰危,无论斗争如何惨烈,中国民众始终抱定了这样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借着文艺的火种播撒在中华大地,如星火燎原,势不可遏;如江流磐石,坚定不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延安看了一场人民抗日剧社的演出,一位年轻人在结束时站起来高呼:“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全场观众齐声呼应。斯诺由是感慨:“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80多年后,当我们重温这滚烫诗行,这分明也在印证一个道理:一个从文化上觉醒过来的国家,一个从精神上站立起来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今天,抗战硝烟散尽,山河已无恙,烟火正寻常。

当胜利的号角再次回响,我们要向那些走出书斋、迎向炮火的身影致以崇高敬意,要向那些在枪炮和炸弹火光中写就、绘成、演出的文艺经典献上深情礼赞。

文化抗战这部雄浑史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血脉深处的集体记忆,也是跨越时空依然厚重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它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早在1943年,文艺战士曹火星在抗日根据地目睹党领导群众克服困难坚持抗战的种种情形后,就写下了这首经典歌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最早吹响挽救民族危亡的号角,担当了文化抗战的领导责任,引领着文化抗战的方向。从延安文艺运动的蓬勃兴起,到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不仅抵抗文化侵略,还着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极大地增强了人民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文化抗战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文化抗战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它启示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自强。“蕞尔小国”日本之所以敢“以小国凌大邦”,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对华观发生了重大逆转。当时的日本政界确立了“蔑视”性的对华态度,他们在窥视到中国国力虚空的同时,也认为文弱的民族性情,一盘散沙的民众,根本无法抵抗他们的入侵。而长期受腐朽没落文化影响和封建思想钳制,彼时的中国民众在文化上普遍是自卑的,在精神上大多是孱弱的。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启蒙了民众,觉醒了民众,挺立起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脊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新锻造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让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今天要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

它启示我们:只有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才能创作可以传世的经典。文化抗战诞生了很多的文艺经典。那些浸染着抗战烽火、澎湃着抗战精神的文艺作品,为何至今仍能叩响我们的心扉?不仅在于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抗战历史,更在于其中蕴含着艺术真谛,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那些在硝烟中创作的作品,感情是如此真挚,态度是如此真诚,心系家国的忧思是如此深沉。文艺的脉搏从来就系着国家民族的心跳。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只有与人民深度“共情”,才能拥有真正的力量。今天我们要努力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广大文艺工作者就要心怀“国之大者”、脚踩生活大地、扎根人民群众,努力创作出能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烽火已熄,弦歌不辍。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是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胜利的荣光将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文化抗战的精神光芒也将永远烛照历史长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上一篇 古寨的呼吸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