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育人的“工匠之师”
——记“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欧阳陵江
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一个身影穿梭在机床之间:头戴安全帽,手掌布满老茧,正俯身手把手教学生调整切削参数,眼神如机床主轴般坚定。他就是欧阳陵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湖湘工匠”,一位扎根职教23载的“工匠之师”。
从放弃企业高薪坚守讲台,到探索“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从赛场夺魁到攻克“卡脖子”难题,他始终坚守“培养先进制造业工匠”初心,为培育更多卓越人才不懈奋斗。
初心:从机床追梦到育匠领航
年少时的欧阳陵江,便与机械技术结下不解之缘。父亲新买的计算器、手表,常被他拆得七零八落;琢磨“电磁炮”“火箭模型”时,烧坏了家中的电路。这些看似“捣蛋”的折腾,实则点燃了他对机械的热爱,为日后的职业选择埋下伏笔。
1999年,欧阳陵江考入湖南工业职院数控技术专业。彼时数控技术在国内刚兴起,该校是湖南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之一。他的导师张导成常叮嘱学生:“要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目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句教诲,深深烙印在欧阳陵江心中。
“我要做全国最好的高职生!”为学好自动编程,2001年,他做了个“奢侈”决定:买电脑。当时,欧阳陵江父亲月工资仅1000多元,家里拿出一年积蓄8000元,他又添上全部生活费,凑足近万元买下电脑。学校晚上9点断电,他便在校外租了间农村小屋。小屋夏天闷热如蒸笼,他却常常钻研编程至深夜。
这份执着让他收获满满:毕业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拿到数控铣高级工证书,在湖南省第一届大学生数控技能大赛中斩获数控铣项目第二名。优异的成绩让他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多家企业抛来高薪橄榄枝。
但他毅然选择留校任教。“学校花资源培养我,老师手把手教我,我得帮老师带一批学生出来。”朴素的感恩之心化作23年的坚守。23年间,实训车间的机床更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唯独欧阳陵江的身影从未缺席。清晨7点的车间,他总是第一个到;傍晚的霞光里,他常是最后一个离开。他的同事兼“徒弟”青年教师章思超说:“欧阳老师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只有‘教学日’。”
这份坚守,源于他对职教的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是制造业的根基,没有合格的工匠,再宏伟的蓝图也落不了地。”他把自己比作“机床螺丝钉”,坚守在职业教育的岗位上,支撑起人才培养的“生产线”。
科创:破题赋能激活制造动力
“欧阳老师注重教学创新,是敢吃螃蟹的人。”该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德尧评价道。在教学之外,欧阳陵江积极创新,为先进制造业建设注入“原动力”。
2011年,当“五轴加工技术”还只是行业前沿概念时,欧阳陵江已敏锐嗅到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他力主引进五轴加工中心数控设备,可设备买回来后,却面临“无现成教学案例”的困境。他带着团队“摸着石头过河”,白天泡在车间做实验,晚上查最新学术论文,花两年多时间设计了40多个教学案例。2016年率先开展多轴教学,让学生接触到行业最前沿技术。
为更好对接产业需求,他牵头成立“湖南省多轴加工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智能制造”“先进切削工艺”团队,一头扎进企业技术攻关的“深水区”。
长沙第三机床厂曾面临生产效率瓶颈,欧阳陵江带着团队深入车间调研,提出新工艺方案,为机床厂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500万元以上;湖南某水泵厂研发新型叶轮遇阻,他带着学生提供试制服务,攻克成型难题;针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开发出耐受万米地下高温高压的石油压力传感器保护壳,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职业教育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企业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欧阳陵江告诉记者。
2024年5月,欧阳陵江与3名学生共同站上“湖湘工匠”领奖台。聚光灯下,他想起23年前那个选择——放弃高薪岗位留校任教,看似“吃亏”,却收获了最珍贵的果实:一批又一批工匠奔赴制造业一线,用技能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强筋健骨”。
育人:立能立志立德
“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怎么让他们相信‘技能能改变命运’?”23年教学中,欧阳陵江总结出“立能、立志、立德”的育人理念:德为基、志为向、能为用,三者缺一不可。
立能,让“生产线成为起跑线”。欧阳陵江深知,数控技术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他跑遍省内知名制造企业,把前沿技术、生产流程“搬进”课堂,将实际产品拆解成教学案例,融入核心课程。学生在实训室边学边做,毕业时就能成为企业“熟手”。2005级学生、湖湘杰出工匠卜伟伟说:“在欧阳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一年能接触到20多种不同工艺类型的产品,这样的经历可以抵得上企业普通员工10年的工作经验。”
立志,用“身边榜样”点燃“工匠梦”。欧阳陵江常给学生讲学长的故事、自己的经历:“我也是高职毕业生,我能做到的,你们肯定也能;学长能当‘技术能手’,你们也能。”身边人身边事让更多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热情,坚定了他们凭职业技能施展抱负的信念。
2005级学生陈灌生刚入职时,只被安排做装机床、搬零件的杂活。后来,陈灌生找到机会带着学徒编程序、加工零件,用过硬技术证明了自己,赢得了老师傅的认可,也获得了“兵器集团技术能手”“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每次讲这个故事,都能看到学生发亮的眼睛。”欧阳陵江说,这就是“立志”——让学生相信,高职生凭真本事能在企业“发光发热”。
立德,以“严苛训练”磨出“零瑕疵”匠心。在欧阳陵江看来,“差不多”就是“差很多”,0.01毫米的误差,可能毁掉一批零件、砸了企业招牌。为此,欧阳陵江独创了一项教学考核:学生需连续加工10个金属小立方,精度控制在0.03毫米内——比头发丝还细,错一个就全部重来。
2009级学生唐未至今记得,自己在加工第9个小立方时,因一个尺寸偏差0.01毫米,被欧阳陵江要求全部重做。“当时我急得快哭了,求老师通融,可他说‘在学校丢一个尺寸可以打99分,工作中丢一个尺寸就是废品,甚至可能影响产品安全’。”那段含泪重来的经历,让唐未将对“零瑕疵”的追求刻进骨子里。如今,已是全国技术能手的他每当指导新人,总会说起这个“小立方的故事”。
23年来,欧阳陵江培养的600余名学生中,超半数成为企业数控技术技师,10余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从机床追梦人到育匠领路人,欧阳陵江用23年坚守诠释“工匠之师”的内涵。在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征途上,他如一颗铆钉,牢牢“铆”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上。这份坚守与担当,终将培育出更多“大国工匠”,让“中国制造”的根基更稳、底气更足。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