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青少年学生谈传承抗战精神

作者: 来源:2025年第17期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1日 10时0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png

步入抗日战争纪念馆,凝视布满弹孔的褪色军装,细读“待驱敌寇,凯旋归家”的家书,我感慨于十四年抗战之艰难,振奋于抗战精神之伟大。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战场”?唯有学先辈之坚韧,积蓄奋进动力;视压力为磨炼,提升个人素养;破除信息迷障,坚持辩证思考……将历史之重化为责任担当,让先辈理想中的盛世景象在我们手中实现。

——姚田园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

在抗战影像资料里,总能看见那些穿越枪林弹雨的身影,他们身着磨破的军装,脚踩泥泞的土地,脸上带着硝烟熏染的疲惫,手握简陋却滚烫的武器,却在“保卫家国”的呐喊中凝成不可撼动的钢铁洪流。今天,我们无需经历那样的战火,但这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情怀仍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把对家的眷恋化作建设国的行动,把对国的赤诚融入日常的每一步前行。

——周歆怡 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

每每翻开历史课本,看着无数先烈前仆后继奔赴那凶险的战场,只为守护家国无恙,我总会震撼于他们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敬仰于他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自应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日常的选择和行动中,让青春之火燃成民族复兴之路上最耀眼的光。

——谭皓心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

回望抗日战争的烽火征程,中国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他们以坚定信念为盾,以血肉之躯为矛,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传承这份沉甸甸的抗战精神是我们的光荣使命,要将其融入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以“钢”的意志攻坚克难,以“铁”的担当扎根基层热土,以“智”的思维破浪前行。

——赵曼伊 吉首大学新闻学专业2023级研究生

十四年血火交织,山河破碎的苦难并未压垮华夏脊梁,反而激发出如钢铁般不可摧折的坚韧。硝烟弥漫处,我看见的是亿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成的意志长城——这并非神话中的英雄叙事,而是普通人面对绝境时迸发的不屈光芒。历史书页上那些凝固的影像,幸存者口中沉重的往事,都在诉说着那融入民族血脉的“浩然正气”。我们唯有铭记历史,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对知识的渴求、对创新的执着,努力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冯旸熠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审计专业2023级本科生

说起抗日战争,眼前浮现出土地被战火焚烧后的疮痍,耳畔传来飞机轰鸣夹杂着妇孺的哭喊,更有全体军民万众一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吼声。正如国歌中所唱,“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如今,抗日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美好的生活下不乏粉饰侵略者的暗流涌动,别有用心者以所谓“未来友好”来包装历史虚无主义化解民族记忆。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伟大的抗战精神才能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

——毛欣怡 湖南农业大学金融CFA2024级本科生

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时,镜头里的一张张照片,让我感到极大的震惊与悲愤,特别是听着片尾那首《夜来香》,我不禁潸然泪下。在长达14年的全民族抗战中,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唯有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常怀忧患和危机意识,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王子逸 湖南工程学院大一新生

在众多纪念抗战的遗迹和场馆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芷江受降纪念碑,青砖砌就,白泥为衣,四柱三门的造型犹如一个大大的“血”字。这个血是血泪的血,也是血性的血。“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在那段山河喋血、壮怀激烈的历史中,无数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让一个民族在紧要关头爆发出了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的我们,就是要锤炼这种血性铁骨,以敢打必胜的精神去迎战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

——吴昭玮 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2413班学生

近日观看《南京照相馆》,我看到了80多年前,祖国正被残暴地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华文明在过去几千年里,一直都是被人尊重,奈何在这100多年间就被人肆意践踏蹂躏?然而,历史终究无法改变,我们应该愤怒,应该铭记,也应该庆幸。无数先烈的奋勇抗战,才换得今日之太平;几代人的努力拼搏,才迎来今日之繁华。我辈更应奋发向上,用知识武装自己,完成祖国的伟大复兴之业。

——蔡若朴 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303班学生

走出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的那一刻,沉重感瞬间攫住了我。731部队的滔天暴行,是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永不愈合的伤疤;那些在冰冷细菌实验中消逝的生命,每一个都让我心口发紧、痛彻心扉。我一定要把这段历史讲给同学们听,让真相穿透时光,在每个人心里牢牢扎根。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虽不会再直面当年的毒气与酷刑,却必须守住两样东西:一是对生命的敬畏,二是对真理的执着。愿731部队的罪证永远成为长鸣的警钟!愿我辈传承不屈的抗战精神,在学业上勤勉上进,用我们的每一次努力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周青豫 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2520班新生

3500万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2000多次化学武器伤害造成10余万中国军民中毒伤亡……特别是看到书本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让我对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暴行既愤怒又痛恨。“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更应该在铭记这段历史的同时,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努力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将来更好地报效伟大的祖国。

——王梓 长沙市大同古汉城小学五(一)班学生

在我的课本与读物里,有关抗战的文章,总是荡气回肠。杨靖宇胃里的草根树皮,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还有狼牙山五壮士跃下悬崖的背影,字字都在诉说,中国人的骨头从来没有软过。这种伟大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该把这份精神化作前行的动力——专注求知,让学识成为底气;互助友爱,让团结温暖彼此;勇敢担当,用行动续写先辈荣光。

——熊麦茶 长沙市泰禹第二小学2102班学生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