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中湖南战场六大会战
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会战中有6次在湖南展开。湖南战场遏制了日军攻势、歼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为保卫大后方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长沙会战:首次将日军逼回战前态势的重要战役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日军攻势达到了顶峰,但其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占领武汉后,沿新墙河一线与中国军队展开对峙,以实现“以战养战”的图谋。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硝烟弥漫。在东方战场,日本为了从战略上呼应德国,加强了在中国战场上的攻势。日军第11军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越过新墙河对长沙发动了进攻。日军集中5个半师团兵力共10万余人,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等战术,从赣北、鄂南、湘北3个方向进犯长沙,意图消灭中国第九战区的主力,以挫伤中国军队作战意志。中国军队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指挥下,集中战区所属部队24万人参战,采取逐次抵抗、诱敌深入等战术,从正面和侧面对日军进攻进行防御和牵制。9月底,日军曾一度突入长沙城区附近,但在中国军队的顽强反击下,加之后方受到中国军队袭扰,日军不得不后撤。10月3日,日军退回岳阳、临湘等地,恢复了战前与中国军队的对峙状态。此战中国军队伤亡约4万人,国民政府声称歼敌3万余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正面战场上首次反包围作战
1941年9月,为了在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前进一步打击中国军队,日军再次向长沙发起了进攻。日军集中了12万人的兵力,试图重创第九战区主力。此战日军将主力“并列于狭窄的正面上,以期进行纵深突破”。第九战区部队在薛岳指挥下,集中11个军30个师的兵力进行抵抗。战争初期,日军迅速突破新墙河防线,逼近长沙。9月25日,薛岳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从长沙撤往湘潭。此后日军相继突入长沙和株洲,然而在经连日作战后,日军粮弹损耗很大,战线过长,后勤保障困难,遂于10月1日开始撤退。次日,得到增援后的第九战区部队开始向日军后方进行超越追击,并截击撤退中的日军。10月初,日军在突破第九战区拦截线后向汨罗江以北撤退,退守新墙河以北原阵地。此战第九战区战报称歼敌3万余人。第二次长沙会战重创了日军士气,加深了日本近卫内阁危机,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胜利信心。
第三次长沙会战:盟军胜利全赖华军大捷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为了策应日军第23集团军攻取香港及南方军的作战,牵制中国对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支援,华中日军第11军出动5个多师团、10万余人兵力,第三次进攻长沙。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13个军、37个师17万余人的兵力,抗击日军进攻。中国军队汲取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天炉战法”,诱敌主力于长沙城北浏阳河、捞刀河之间的地区,将其反包围歼灭。1941年12月23日,日军主力突破新墙河向长沙方向进攻。1942年1月1日,日军猛攻长沙,但数度受挫,激战数日未能突破长沙城防。在弹药短缺、官兵疲惫情况下,日军被迫撤退。此时,处于外线的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集结,对日军展开堵击、截击和追击,日军伤亡惨重,仓皇北窜。16日,日军退回新墙河以北,恢复战前态势。此战第九战区称歼敌5.69万人,取得大捷。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随后不久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常德会战: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秋,日本为策应太平洋战争和印缅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向缅北、滇西增派兵力,要求华中方面的第11军对湖南常德进行攻击。为了占领常德,日军集中了5个多师团近9万兵力参战。为了抵抗日军对常德的攻势,中国军队集中了第六战区、第九战区30个师,约20万人参战。1943年11月1日,日军5个师团兵分三路全线出击,先后攻占常德城外围石门、慈利、桃源等县。国民党军第74军57师奉命守卫常德城区,他们固守18天,“有一墙守一墙,有一壕守一壕,有一坑守一坑”,守城8000多官兵不足300人生还。此后,在常德外围中国军队反攻下,经过6天激战收复常德,日军被迫恢复了会战前的态势。常德会战历时50天,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为保卫湖南、拱卫战时陪都重庆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衡会战:日军伤亡最为惨重的城市攻防战
1944年,为了摧毁中美空军基地,打通大陆南北交通线,挽救其在东南亚的孤军,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一号作战”在湖南境内的作战主要是长衡会战,日军集中了10个师团、5个独立旅团及12个特种兵联队、600余架飞机的强大力量,沿着湖南南北进行贯穿作战。中国军队第九战区以16个军、46个师约40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的进攻。1944年5月26日,战役爆发。日军集中4个师团的兵力,于6月下旬迅速攻克长沙,并于7月初完成对衡阳的合围。由于中国军队在衡阳外围未能突破日军封锁,守城的第10军喋血苦战47天,守军牺牲16000余众,仅剩1200余人。8月8日,衡阳失陷。衡阳保卫战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日军付出了超过7万人死伤、4.8万人被击毙的惨重代价,此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毛泽东亲自为《解放日报》起草社论,高度评价“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
湘西会战:抗日正面战场反攻作战的前奏
1945年4月,为破坏中国方面的战略反攻准备,确保日军刚刚打通的大陆交通线安全,并占领湘西芷江空军基地,进而威胁陪都重庆,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坂西一良指挥日军集结了5个师团外加3个独立旅团约8万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方面,由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集中了9个军26个师精锐主力,配备美械装备,并有中美空军强有力的支持。4月9日起,日军分三路发起进攻,两军在邵阳、武冈、新宁、隆回、洞口等地展开激烈攻防。中国军队顽强阻敌,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发扬中国军队优势装备与火力致敌人以重大伤亡,并在日军疲惫之际转守为攻。6月1日,日军全部撤出战场,7日恢复战前态势,中国军队获得了全面胜利。此战日军损失惨重,伤亡2.7万人,阵亡高达1.3万多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2万余人伤亡的代价。湘西会战挫败了日军企图占领中国芷江空军机场的阴谋,提高了中国军队“反攻之士气”,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省社科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哲学与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