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是人类和平正义事业毋庸置疑的伟大历史坐标。在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决战中,湘籍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勇担历史重任,湖湘儿女以满腔热血熔铸伟大抗战精神,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湘籍共产党人积极担当抗日民族先锋的历史重任
积极倡导并坚决维护我们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的鲜明政治立场。毛泽东起草发表《对日战争宣言》和《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代表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抗日大旗,寻淮洲、粟裕等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等地区“血染东南半壁红”……湘籍共产党人积极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战的兴起和发展,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备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决心、能力和毅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先锋队,是推动历史正确走向的政治力量。
倡导、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既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的奠基人,也是贯彻执行统战政策的带头人和开拓者,领导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刘少奇赴华北,林伯渠驻西安,徐特立驻长沙……全面抗战时期,湘籍共产党人奔赴全国各地,为树立凝聚全民族力量,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光辉旗帜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阐述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提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写就《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光辉篇章,领导制定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为打破日本侵略者以华制华计划,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坚持持久抗战,鼓舞中国人民坚定抗战信心,产生了重大指导作用。
积极投身领导开辟、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开辟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建立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抗击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敌后抗战逐渐成为主战场。其中,毛泽东指挥全党全军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建立巩固敌后根据地;刘少奇屡次临危受命领导三大战略区发展;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打造“抗战的堡垒”和“民主的模范”;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打出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王震率部垦荒南泥湾成就“陕北的好江南”……湘籍共产党人以模范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湖南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牺牲
湖南地方党组织为引领抗日救亡高潮发挥不可替代作用。1938年10月,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湘鄂赣、湘赣、湘粤赣和湘南红军游击队,改编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推动形成全省国共合作抗日的良好政治局面,中共湖南省工委领导湖南成为抗战初期文化重心转移的重要站口、重要阵地,国共两党和社会各界携手,创造了“抗战与统一战线在湖南的黄金发展和上涨时期”。
六次会战对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深远影响。从1939年到1944年,全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有6次发生在湖南,湖南成为相持阶段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和中国军队的主要防御地带。1942年1月,在同盟国太平洋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中,传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捷报,国际媒体赞誉其“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常德会战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衡阳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以少战多重创日军,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湖南战场的军事活动,在全民族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以血肉之躯筑起拱卫中国抗战全局的“南天一柱”。从1937年11月24日日机第一次轰炸湖南,到1945年8月21日“一纸降书落芷江”,洞庭湖畔“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日本侵略者累累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湖南被日军直接杀害57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2万多亿元(法币),流离失所者更是以百万计。湖南人民在此境况下,仍为战场提供军粮、军布、军棉,供应大量钨、铅、锌、锑等战略物资,奋力筑起拱卫抗战胜利的“南天一柱”。
湖湘儿女为熔铸伟大抗战精神烙下鲜明的湖南印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特别强烈。长郡中学里,学生高唱“我有铁,我有血,我有铁血,可救中国”;民训队伍中,湘女低吟“已是家亡国破时,要抽利剑斩情丝”;徐特立以花甲之年“站在抗日战争最前列,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而奋斗”;南岳之巅,宗教人士“上马杀贼,下马学佛”……当山河破碎,风雨如晦,强烈的爱国情怀如一束光,照亮三湘四水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湖湘儿女的个人命运都与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特别坚贞。毛泽东致电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国民参议会:“一曰坚持抗战,二曰坚持统一战线,三曰坚持持久战”,引领“坚决抗战”成为举国上下认同的道德准则和政治原则。抗战时期,长沙城内外有一首歌脍炙人口:“我们要把舞台当作炮台,要把剧场当作战场,让每一句话,成为杀敌的子弹,让每一位观众,拿起救亡的刀枪……”事实证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宁为沙场鬼,不做亡国奴”的奋起,是湖湘儿女决绝的选择。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特别雄浑。左权“太行浩气传千古”,邓永耀“领兵下高山”,孙开楚“以笔墨为利刃”,黄君珏让“战地黄花”永不凋谢……前赴后继的湖湘英烈以丹心悬日月,以白骨镇河山。8年全面抗战,湖南全省征募兵员210万人,平均每15人就有一人走上战场;14年抗战,湖南军民“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岳阳、长沙、株洲、衡阳、常德等城区几成废墟,湖湘儿女以血战到底的雄浑气概,让这片土地成为最终葬送日本侵略者的坟场。历史证明,湖湘儿女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正是伟大抗战精神震撼人心的力量展现。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特别坚定。“文夕大火”后,湖湘儿女“犹有不磨雄杰气,再从焦土建湖南”,《土桥之战》《江汉渔歌》《旅伴》的昂扬旋律,在废墟中传递着坚忍不拔;战场上,湖湘子弟百折不挠,积极加入侦察队、救护队、交通队、宣传队和慰问队……三湘人民抱定必胜信念,以牺牲和奋斗作出中华民族不可欺辱的庄严宣告,让侵华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历史深刻启迪我们,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是奋斗史诗与精神史诗相互激荡的壮丽篇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努力“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