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如何不被情绪价值“拿捏”?

作者:冷幸 来源:2025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09时2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如何不被情绪价值“拿捏”?.png

【记者问】本期主持:陈家琦

近年来,情绪价值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使用的流行概念,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成为青年生活中的“刚需”。但是情绪价值如果过度蔓延容易使青年陷入“万物皆可情绪价值”的精神迷思,进而诱发情绪依赖、情绪极化、情绪化消费、情感诈骗、消极情绪文化滋生等潜在问题。

如何引导青年避免陷入迷信情绪价值的泥沼,掌握情绪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请从青年思政教育的角度就这个话题进行解读。

【主谈人】冷   幸,博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日常交往中,一句温暖鼓励、一个理解眼神抑或是一种倾听姿态,就能让人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和被支持的力量,人们称之为“情绪价值”。近年来,“情绪价值”一词渗透到青年群体的消费、社交、就业等各个方面,成为其满足精神需求、实现精神愉悦的重要价值取向。

然而,在媒介无限演化和消费文化崛起的今天,情绪价值的来源和内涵演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过度追求情绪价值使之异化为一种“慢性毒品”,造成青年个体行为的“情绪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化交往。当下青年群体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网缘化”和“趣缘化”特征,但这种具有高黏性情绪价值的社交活动会建构起圈层边界,使圈内成员长期处于群体情绪或者集体潜意识中,从而淹没个体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二是情绪化消费。在资本与技术合谋下,情绪价值被带到消费场域的中心地带,沦为商业逻辑下的增值工具。譬如Labubu面世,有人心甘情愿地为之深夜排队、支付高溢价,从而落入资本精心设计的消费情境中。三是情绪化表达。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公众表达的自由,青年通过挪用、改写、拼贴等方式创造出独属于亚文化群体的符号系统和意义体系,其中不乏情绪化内容。譬如“发疯文学”中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为情绪起点,将各种无逻辑的话语堆砌、精神错乱似的表达自我标榜为“命运救赎”。

对于青年群体追求“情绪价值”的行为,思政教师应给予充分关注并及时引导,帮助其驱除“万物皆可情绪价值”的魅惑,迈向理性、自主、深层的精神成长。

首先要教会学生识别情绪价值的本质与风险。情绪价值是人与人互动中产生的心理满足感,主要通过情感支持、认同表达和能量交换来实现。但过度的追求则会产生情感依赖,甚至改变对自我和他人的价值定义。可见,情绪价值尽管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但真正的驾驭应将情绪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与实践能力,在情绪价值与理性价值的平衡中实现“情感健康”与“价值认同”的双向成长。

其次要加强学生情感韧性的日常化培养。情感韧性是抵抗情绪价值陷阱的根本之道。它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一套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技能,它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快恢复,在压力下保持平衡。系统地说,主要途径有提升情绪察觉力、培养成长型思维、建立强大支持系统、发展实用应对技能、夯实身体健康基础。

再者要引导学生回归到现实交往情境。现实中的交往关系常通过有实质意义的内容交流来维系,而根植于网络沃土的青年亚文化则大多重表演而轻内容,相比之下,现实交往情境下的意义传达更为准确。特别是当遇到强烈的情感需求时,要回归现实,从现实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求帮助,构筑真实可靠的情绪价值堡垒。

【与谈人】

王梓赫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25级研究生

寻求情绪价值不仅是当代青年舒缓压力、获取情感慰藉的途径,更是他们表达自我、探寻内心真实需求的窗口,彰显着对自我完善的执着追求与对精神世界深度探索的渴望。然而,追求情绪价值并非无根之木。当代青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我成长才是青年的立身之基和处世之道,精神富有才是矢志不渝的终极追求,在追求情绪价值的同时应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相融合。如此,方能构建起一个情感饱满、积极向上的良性精神世界,让青春在奋斗与奉献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周   君   成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

真正高质量的情绪价值不是无底线的迎合或者程序化的赞美,而应是情感在双向互动中实现深度交流与能量交换,它既能触发个体的自我反思机制,促使个体对自身的行为模式、情绪状态进行审视与调整;又似内在动力源,为个体提供心理能量,增强应对生活挑战的心理韧性。因此,当代青年要明晰情绪价值“供给-索取”的边界,既不要过度索取成为“情绪巨婴”,也不要过分消耗自我成为“情绪垃圾桶”。只有这样,才能在有边界、有节制的情绪价值中深化认知、健全人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岚彬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2024级专科生

情绪价值宛如一泓清泉,为当代青年带来被理解、被接纳的珍贵情感体验。然而,若长期沉溺其中,这看似美好的“清泉”也可能暗藏危机,使青年们遭遇情绪的反噬,陷入消费主义编织的虚幻陷阱,或为满足情绪而盲目消费,或被情绪泛滥裹挟,失去理性判断。因此,当代青年必须对自己的情感需求有清晰且充分的认知,精准把握情绪情感的航向。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如此方能在情绪的浪潮中稳健前行,拥抱真正的幸福与成长。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